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

Q28: 為何我們沒有時間把系統做對,卻有時間做一些根本不需要的功能?

Why do we never have time to do it right, but always have time to do it over? - Anonymous

7 則留言:

  1. 特別是在MIS 單位,user 今天想到什麼就教我們做什麼,而且都非常的急。等到做好了,他們又不用。所以別怪我們老是開發一些不中用的東西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hmmm... 翻譯的很有趣,也是一個常見的現象,而且樓上的意見也的確是常見的經驗。

    不過文句的原義可能較接近「為何我們沒有時間把系統做對,卻有時間把系統重新做過?」指的範疇很廣,例如需求沒弄對、需求弄對了但開發團隊卻誤解真正的需求、需求正確了解了但設計卻沒弄對,等等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匿名所提的確是常有的現象,至於鄭教授的說法我只贊成前半句,後半句我的詮釋是:「浪費時間做過頭」之意(不管如何翻譯),因為要把系統重新做過,表示發展專案已算失敗必須取消,依照Standish Group的統計,美國每年約有175,000專案,有30%未完成就得取消,原因是客戶"disapointed",重新做過大慨很少或不可能,問題是這種問題如何解決,也許可以想想,結合agility與MDA(就是Agile MDA)是否是一貼藥方!Agility表示"doing the right thing"也就是"effectiveness",MDA表示"doing things right"也就是"efficiency",結合兩者可產生「活化需求」(live-requirements)現象,這種現象是因客戶可以在最早期就參與,正符合敏捷方法的精神,只不過在台灣很少能要求客戶從頭到尾參與發展,所以大部分軟體發展只不過是OEM的型態。

    回覆刪除
  4. 因為可以賣更多錢。或是工程師才有所謂的"貢獻"

    回覆刪除
  5. 不曉得在此發表意見的學者們有無實際參與台灣政府的軟體標案?有無長時間跟台灣政府的承辦人打交道?

    回覆刪除
  6. [承前面的tread]一個軟體專案結束後怎樣才叫做成功?對出錢的甲方而言,可以跟他的長官邀功或幫助他升官,甚至是登上媒體報導才叫成功。對於受託的乙方而言,能有下次標案的機會,就代表成功。對於當初參與專案的團隊而言,不論用了何種軟體工法、不論用了何等先進的技術,沒有下一次標案的機會,沒有得到甲方的肯定,這個軟體專案就是失敗的。很可悲,但這就是學界永遠無法理解和接受的現實。學界搞軟工的學者幾乎都沒有體驗過台灣的軟體產業(尤其是政府標案)的惡質。
    台灣的資訊教育只教出一群能力很強的pg,打架很強,但是沒有能力打仗,因為打仗是需要團隊、戰術和戰略的(業界中很強的軟體顧問都是在業界中打滾後才有能力打仗),為什麼?因為學校的師長並沒有親身參與業界專案(別提那些業界科專、國科會那種沒有真正甲方的計畫),教軟工的老師沒有真正在軟體工程中失敗、成功、失敗、再成功,怎麼教出有「工程觀念」的資訊科系學生?打仗的將軍若不是從最基層軍官做起,不曾經面臨部屬的挑戰、不曾經嘗過領導危機、不曾經折損兵源,怎能擔此大任?
    軟體工程並非只有MDA, RUP, Agile, design pattern等,我反倒很少看到台灣有人在談軟體專案管理,專案管理最難搞的就是人,不論是團隊或是sponsor,我不知道在這裡發表的老師們對此的想法為何?但是一旦扯到人,就不是工程,而是藝術,因為處理人這件事,無法每次重複實驗都得到相同的結果。然而,軟體專案成功與否都是人決定的。
    其實我很佩服在台灣做軟工的學者,因為這是超冷門的領域,但這卻是軟體產業的基本功,「人」也不會看到軟體工程的價值。各位學者除了發表學術論文,參與業界科專、國科會計畫外,建議各位老師去做做政府軟體專案,親自當專案經理帶領您的學生來一趟軟體工程體驗,把您的學生分成架構師、分析師、設計師、pg、tester來run一個Model,您一定會發現,台灣的軟體環境怎麼跟各位的認知差這麼遠?
    也只有大教授放下身段去經驗如此惡質的台灣軟體環境,軟體工程在台灣也才有可能慢慢健全。
    歡迎討論。

    回覆刪除
  7. 9/15匿名對於Q28諺語的意見,本人實有同感,我嘗試將此意見摘要如下,如有不妥請匿名指正:
    1. 台灣軟工環境不佳,甚至惡質。
    2. 學界似乎都沒有體會過台灣軟體產業(尤其政府標案)的惡質。
    3. 軟體管理專案未被重視。
    4. 教授們應放下身段去體會惡質的軟體環境,台灣的軟工才有可能慢慢健全。
    我不能確定教授們是否都缺乏實戰經驗,至少本人多少參與過一些實際工作,不過是在良好的環境之下,依照我的體會,台灣的軟工環境不佳是事實,但是否不佳到惡質,不敢確定,或許是一些個案,原因可能是有權的人觀念官僚,甚至於外行領導內行所致,如果光靠教授放下身段(我不知教授有什麼身段),大慨台灣的軟工不見得就會慢慢健全,因為教授們的主要專長在發展軟體的技術提升,以及培養優良的軟工人才,要改善軟工環境主要還是要靠主事者觀念的改善,一些財團法人機構如資策會,應負起一些責任,可惜至今未見成效,而且也看不出將來有何希望,我曾經主張,像資策會這種機構,應該減少技術人員,增加有經驗的政策推動人員,而不必一天到晚想發展技術,技術發展工作應該交給學術界或公民營研究機構,可惜未備認同。

    回覆刪除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

追蹤者